#七拼八湊炒千絲
#反芻成長印象
剛結婚時喜歡聽年長同事們的廚房經驗談,有位燒得一手好菜的同事全是跟婆婆學的,從她的外省掛菜色完全看不出是本省人。(外省、本省是我成長的年代人們常用的語詞)
有一是她過年必做的素菜~十全十美,用十種素材炒出十香菜,說是江浙菜,我爸爸卻從沒做過,當時還懷疑這是江浙菜嗎?就像一般熟知的客家菜薑絲大腸、客家小炒,先生是客家人卻說這些家裡從來沒吃過,他對這種刻板印象滿有意見的。
這麼多年來我也一直沒做這道素菜,不久前follow的七十歲網美操著一口台灣國語推銷鍋子示範炒千絲,讓我動念來開煮,想不到這素菜竟然擄獲老小的葷胃,雖然前置處理切絲挺耗時的,後續入炒很快就能完成,尤其涼吃也不錯,炒多了冰著當備菜也方便,又顏色多元滿符合健康取向,真是的~我怎麼現在才做這道菜呀~還好相見不嫌晚,小孩大了也才肯吃這一味吧。
#反芻成長印象
跟妹妹閒聊,她提到國中時期非常討厭爸爸,爸媽常常吵架打架,小孩通常比較愛媽媽,也不了解吵架原因,所以覺得都是爸爸不對。
我有點嚇到,雖是手足成長印象卻很有差距,我大妹妹七歲,看過父母爭吵的時間更長,也數不清有多少次邊哭邊拉扯阻止他們打架,卻沒有出現討厭他們的想法,很早我就理解他們是因用錢態度起爭執,甚至認為是他們年齡相差十九歲的代溝所造成,這是深深影響我人生走向與價值觀的地方。
雖然不曾討厭他們,也不到敬佩的程度,因為是父母,所以自然地愛他們。
敬佩,是在自己生養子女後,是時候到了記憶會不自主的竄出不斷的反芻,尤其是到了中年、大齡這階段,才更體會他們,特別是父親。
畢竟和妹妹差了七歲,對父親的記憶更多,所以講了幾個印象中的爸爸⋯問她記得不?
爸爸工作勤奮,生活節儉堪稱鐵公雞,雖然重視金錢,卻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的爸爸。
我家透天厝的頂樓宛如空中花園,那是爸爸建構夢想的地方,每年三四月桃花盛開花瓣如雨隨風飄落,路人總是不禁抬頭仰望,鄰居們也開始期待桃子熟成的到來。更多時候是噗通一聲,掉下來一顆楊桃,有時是檸檬,還曾摔下來一隻雞,樓頂放養的雞太恣意奔跑啦⋯過年時更壯觀一盆盆盛開的蘭花,我現在也養花,養得哩哩啦啦,不由得欽佩起無師自通爸爸的那雙綠手指。
問妹妹記不記得爸爸勤於工作卻幾乎每個星期天都帶我們出去玩,雖然常是不花錢的地點,新公園、陽明山、碧潭、木柵仙公廟⋯
他也常帶我們去淡水碼頭堤邊釣魚,八里渡船頭抓螃蟹,爸爸不買現成魚餌,領著我們在土堆裡挖蚯蚓,爸爸好神~為什麼總是知道哪兒的土裡有蚯蚓,爸爸真是十足的生活高手!
記不記得我們綁在便當上的棉繩,那是從米袋車縫解下的棉線,爸爸收集棉線後搓揉成棉繩,每天早起準備好五個小孩的便當綁上棉繩固定,再一聲吆喝~起床囉!
想想自己有這麼勤快養育孩子嗎?
父親一出生喪母,七歲喪父,幾近孤兒長大只唸過三年書,寫得一手好字,常說字如其人要求孩子字要寫得漂亮,我因此字也不差。經歷動亂的時代他隻身來台,胼手胝足經營雜貨店天天踩著三輪車奔波而能留給孩子們一人一屋。
問,我們有這種本事嗎?
成長印象反芻越多,敬佩越多,父親的偉大是在生活中細密處,許多體會是自己年齡到了,觀察父母的角度隨時光挪移,才更清楚。
妹妹聽著聽著,從她的眼神,確定地已經看到不一樣的爸爸,我想隨著年齡增長,時候到了她會反芻更多,成長記憶也不見得都是正面的,透過反芻,學習跟過去和解,正是我現在修習的功課。
雖說父母在成長印象中有很多爭吵,更讓我看到母親偉大的一面。爸爸在七十歲後漸漸失智因慢性病纏身最後臥床,十年~媽媽像照顧孩子般細心呵護爸爸,常常親親抱抱逗爸爸開心,其實爸爸已經不記得我們了。
那時的媽媽正是我這時候的年紀,這年齡的我更深切體會那是多麼偉大的愛。
人說夫妻是牽手,我雖從未看過父母親牽手同行,卻見到比牽手形式外更偉大的愛。
願以此文感恩我深愛的父母